15

2024-05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体会 >

最新细胞间物质交换(10篇)(完整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细胞间物质交换(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最新细胞间物质交换(10篇)(完整文档)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1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一、说教材

《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选自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第一章学习过细胞的化学组成上,进一步的学习有关细胞物质代谢的知识。本节包括“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人工膜的研制与应用”4各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继续学习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主要功能,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形成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科学研究发现,海带细胞内碘的浓度比周围海水中高200万倍,轮藻细胞中的K+的浓度比它所生存环境中的K+的浓度高63倍,大多数动物细胞内K+的浓度都高于细胞外液,而Na+的浓度却低于细胞外液。并提问通过上面的事实可以推测,细胞在生活中,必须不停地与外界交换物质,细胞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方式又有哪些呢?顺势引出课题。

2、新课展开

本节课主要包括小分子物质的运输——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和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胞吞与胞吐。

对于第一部分知识里主要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对于自由扩散这部分知识,我会向学生说明,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植物细胞时,细胞中的水分会向外渗透。细胞水水后,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会发生收缩与细胞壁分离,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如果用水替代蔗糖溶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又恢复正常。并提问:

①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②在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液泡体积的变化与细胞内外水分流动的关系?③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会由于施肥过多产生“烧苗”现象?干旱时候作物为什么会发生枯萎现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也会参与其中,帮他们解疑答惑,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从而顺利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即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进出细胞时,是从单位体积水分子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书量少的一侧转运,这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小分子物质,都是通过自有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对于协助扩散,我首先会播放视频动画,之后会要求学生自学什么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与自由扩散的区别是什么?通过视频的整体认识,以及自主学习,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协助扩散,离子和一些较大的分子(葡萄糖),不能自由地通过细胞膜,它们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这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叫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

主动运输是一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让同学们自主学习资料,讨论,从而解决这个难点。呈现科学家利用蝗虫马氏管做的.实验(资料:一位科学工作者曾做过下面的实验:从活蝗虫体内小心地分离出马氏管,并立即投入不含酚红的昆虫任氏液中。然后从任氏液中取几条马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含有酚红的昆虫任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看到了马氏管腔内的红色染料逐步积累,并逐渐超过管外的浓度。然后,他又取了几条马氏管,放在60℃以上的水浴锅中进行水浴,使马氏管失去活性,再重复上面的操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红色的液体很快就会进入蝗虫马氏管的管腔内,并一直保持管腔内外溶液的颜色一样。)并提问:在资料中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之后师生共同总结:物质通过细胞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并且需要载体蛋白叫做主动运输。钠离子、钾离子等都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的。

为了加深对于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让学生们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填写。

对于第二部分知识:胞吞与胞吐。我会结合投影以具体事例引入,如用一种无毒燃料(例如刚果红)将酵母菌染成红色,放到草履虫培养液中,不久草履虫细胞里面出现了红色的食物泡。这种草履虫吞噬酵母菌的作用称为胞吞。然后介绍胞吞和胞吐作用,当然我也会采用计算机动画直接形象地模拟教材中变形虫吞噬单细胞生物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以上是授课的全部内容。

3、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查阅细胞膜在生活、生产中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将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2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细胞的生活》以全新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的生活不但需要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本章包括“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三小节。本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主要讲述了细胞中有哪些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的。本节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但本节内容在本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细胞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内还有能量转换器。因此,本课内容为后面两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

(二)重点、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

①细胞中含有哪些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②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③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2.教学难点

①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②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如何进行取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节内容多、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并且学生不具备一些物理、化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大胆尝试利用课件,强化直观效果,比如:导入新课,我通过一段“植物体由小长大”的录像,再配以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和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都制作成动态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的认识。另外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难于理解,我通过水分子与原子的结构模型的展示,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于细胞中所含物质的分类,我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有机物和无机物能否燃烧的认识。为了解决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对能量的转换这个难点,我采用了举实例、演示实验(手摇式发电机的转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深切感受到能量的转换过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了新知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本节教学要注意合理利用重、难点来启发思维,要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分子与原子、无机物和有机物、能量与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运用形象的比喻、举例、类比、推理的方式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另外,还要适时地通过学生看图、阅读、讨论、思考、探究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明确要求,不随意拔高,加强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和体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大胆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老师“以逸待劳”效果反而更好。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也已掌握,但对细胞中到底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以及细胞是如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却不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感到好奇、新鲜而又难于理解。本课时要求学生对细胞的认识上升到对细胞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进一步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本课时设计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五)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②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观察、推测、分析、比较等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②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己设计实验、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能力。

⑤通过学生课后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细胞中物质的认识和细胞内能量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逐步建立“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意见。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方法

1、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2、说学法 :
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过程分析

主要是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设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设计的导入是让学生通过录像的观看和老师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细胞也与植物体一样会逐渐长大衰老和死亡,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新课引入的方式,可以激发探索细胞奥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画面,知道了细胞会长大、变老、死亡以及形成新的细胞,理解细胞是活的,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动植物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

(二)

诱导发现,

引出问题

关于“细胞中有哪些物质”的教学。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是本节的重点,我先后采用了老师设问引出问题 学生分析推测 、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参与教学。

2、关于细胞中所含物质的分类,我采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有机物和无机物能否燃烧等特性的认识。

3、针对学生对分子与原子的概念难于掌握的特点我尝试运用课件,将糖溶解于水的过程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制作成动态课件,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认识。另外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难于理解,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老师提问:“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物质,细胞中还有一些废物,你知道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呢?这些废物不及时排出行吗?那么这些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而废物又是怎样排出去的呢?你们认为是细胞中哪一个结构来控制的呢?”问题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发现,引出学生探究细胞膜功能的问题。由于内容抽象,我是将细胞膜的这一功能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其功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非常重要。

1、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所提供的事实,进行活动一:推测细胞中有哪些物质?进一步得出结论。

2、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讨论细胞中物质的分类。通过阅读、学生演示实验和比较,让学生了解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

3、仔细观察演示实验和模型展示,体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尝试分析糖溶于水的原因,理解这些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分子是由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的。

4、通过老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观看“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动画课件,学生形象、生动的掌握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学生能层层深入,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三)

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和“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先后采用类比、设问 、举例、看图 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归纳细胞中的能量转化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接着我通过举例和学生演示实验(手摇式发电机的转动),让学生理解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并且能量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2、“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来学习线粒体和叶绿体是怎样转换能量的。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学习热情更高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1、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能量有光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并且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线粒体和叶绿体是怎样转换能量的。从中学生不但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而且小组的团队精神也得到培养。

(四)

师生小结(课件显示)

通过学生自我测试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并及时给其插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前面讲授了显微镜的使用,后面是对单细胞和多细胞动植物的学习,说明《细胞》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版教材中把《细胞》这节从原来的第五章调整到现在的第二章,可见其重要性,所以学好这节课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50个重要概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阐明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②了解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异同点;

③说明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④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尝试制作细胞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内容,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是: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是: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播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植物细胞分裂图》等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归纳总结知识点,以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的具备了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说教法

本节课是围绕概念教学这一理念来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

3. 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认是事物的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四.说学法

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四个重要概念展开教学,注重突出重难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五个环节:

1.组织教学并让学生导读学习目标。(1~2分钟)

通过导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教师指出重难点,这是生物教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2.导入新课。(1~2分钟)

导入时通过展示四张图片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20~25分钟)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首先向学生阐明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是第一个重要概念。

接下来是第二个重要概念-----动植物细胞结构,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点,我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掌握。

对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这个重要概念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对比和讨论等途径来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之后我用近三年的结业试题来巩固这个知识点,意在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引起重视。

在巩固之后我会把动植物细胞的对比结构图再次呈现,来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学生每说一个结构我会补充这个结构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在教材中重点标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脱离开教材。

最后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细胞的分裂,由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玉米植株?这个问题引入这个重要概念,通过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来描述分裂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课堂小结。(3~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通过做结业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

机动教学(5~10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立了两个特色活动,一个是连连看,一个是知识竞猜,通过这两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来演示过程。

5.板书设计

我将这样设计本课的课堂板书,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一目了然,简要体现了本节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六.教学反思

为了凸显这节课中的重要概念,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知道,教师的“导”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之上,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4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6~12kg。

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取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稳中。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5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细胞的增殖”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大致分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重点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为例学习有丝分裂的知识,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领悟出二者的相同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即是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下启上的作用。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细胞增殖,学习起来并不会很陌生;
同时,细胞增殖也是以后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规律的基础。本节内容更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明确细胞增殖对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

2.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3.区分有丝分裂各时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4.会区分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多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间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难点突破:通过观察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再结合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易于接受,同时以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加以随堂训练,攻克难点的同时完成能力目标

四、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有关癌症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2、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较高,主动性强,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很容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高一学生归纳,综合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教学法、点评-点拨法、自学导思法

六、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形成“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的概念学习模式。

七、教学程序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且能够自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中,以生命的起源和人体的奥秘提出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设疑,既可以把细胞和个体联系起来,为将来学习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奠定基础,又能回顾在细胞学说中认识到的细胞的来源。

(二)、观察现象,积累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这个环节的实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来完成。先连续播放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动画,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指出细胞周期的概念。提出问题“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为什么要以一次分裂完成时作为界限呢?”。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找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特点。

多媒体展示各时期图像,由学生自己总结各时期的特点,使学生初步对各时期的细胞图像建立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表格,让学生归纳各时期的染色体和DNA等的变化,师生共同总结填表。这样可以将全部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总结和统一,使学生将刚刚获得的知识系统化。

(三)、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在课堂小结后,进行课堂反馈

(一),完成学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记忆不牢,无法顺利地用来解题。于是,师生通过共同总结,讲授“谐音记忆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生物学的知识点杂而多,学生只有记住了,才能灵活运用。学生在快速记忆后,继续完成课堂反馈

(二),该反馈中所选题型难度加大,学生仍能顺利完成,说明上述方法使用得当。其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两组学生到黑板贴图,将各时期图像排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制作模型,演示说明,理解有丝分裂过程。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进行实践。可以利用剪刀、纸、彩笔制作立体模型,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平面模型。由于时间关系,各学习小组分别选择一个时期作为制作对象。完成后,各小组挑选作品评价,并让学生描述和演示他们完成的模型,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五)图像观察,自主分析,总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填写在表格项目中。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完成作业,找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可以作为本节的内容检验和练习来完成,以前面的实验和图像观察为基础,学生能够在作业题中完成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加以总结和强调。

(七)教师小结,联系下节内容,使知识具有连贯性。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安排紧凑。教师课前必须对各环节做好充分安排,印发学案,布置预习。而学生是否做好了预习,是本节课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和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本节内容十分抽象,微观,为此,我很注重课堂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课件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到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地、动态地过程。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的方法,尽力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用探究式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这就是我对这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谢谢大家!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6

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方式,倍受广大教师的亲睐,它对提高教学、教研水平和说课者的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细胞增殖》一节的说课,笔者作出如下安排,以此就说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维持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了解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掌握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时期的特点及其各时期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规律,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深刻理解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具有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及绘制生物学图的方法。

3.德育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会从微观把握生物体的变化和细胞增殖,进一步认清和反对“神创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

二、说教学内容

1.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的第二节,前一章介绍了《生命的物质基础》,本章的第一节又介绍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讲细胞的增殖,这样安排具有逻辑性,学生只有在了解细胞的化学成分之后,才能更好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项生命活动,最后的细胞增殖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细胞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的阶段,从而理解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同时,本节知识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结构:本节知识共九个知识点,先介绍细胞增殖的意义,以此推出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第一课时只介绍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要求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了解细胞周期的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时间长短。接着介绍分裂间期的特点和结果——主要是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一个染色体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染色单体,但此时染色体呈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分裂的四个时期(前、中、后、末)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特点,分裂期内染色体出现并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均有与亲代同数目、同形态的一套染色体,说明了有丝分裂保证了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遗传潜能,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运用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最后介绍细胞分裂的第二种方式DD无丝分裂。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第六章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细胞周期的概念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从前面几章了解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因此,本章的学习需要以前几章的内容作基础。另外,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与必修2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联系很密切,同时,有丝分裂作为细胞分裂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3)、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各阶段的重要特征,尤其是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用模拟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构建染色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4)通过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讨论,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细胞增殖过程的学习,树立科学的生物进化观点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细胞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3、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1通过染色体模型观察与制作,设计模拟实验和制作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编顺口溜(例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帮助学生记忆有丝分裂各阶段染色体的行为。

3利用曲线图形象化的来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攻克重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初中已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成熟,已形成了较好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

2学生初中时已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非常浅显,总体来说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为基础,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法设计

1)、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我会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及对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上。-------采用“探究—发现”

3)、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模型教学法:利用自制的染色体等物理模型以及数学模型,以曲线描述数量变化规律,以图解突出重点。

三、说学法

课堂上采用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模型构建法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通过图片与日常生活现象引出生物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景,讨论“与鼠相比,大象的个体很大,是不是组成大象的细胞体积特别大?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等产生原因。

1归纳:生物体的生长包括: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和细胞增殖---增加细胞的数量

2质疑:为什么生物体大多数是由很多体积小的细胞组成的,不是由少数体积大的细胞组成?为什么细胞不能一直生长形成大型单细胞生物?

3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质疑求实的态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新课讲授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探究实验(预习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琼脂块表面积和体积之比,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注意要学生把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正的细胞上。

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对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结论迁移: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细胞的核质比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思考与讨论: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相对表面积就大,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细胞体积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细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结构(如核糖体)和物质(如酶)所需要的空间决定)。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细胞增殖的意义是什么?细胞以什么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分为那几个阶段?时间分配如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抓住关键词“连续分裂的细胞”,理解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哪些细胞没有。并结合模拟动画,使学生充分认识细胞周期的起止点及各个时期的特征。”------突破重点难点

请学生回答下列图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染色体的行为是关键。

(1)通过模拟动画,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动态图,让学生对有丝分裂形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印象。

(2)分组让学生在课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纸片等材料简单制作染色体模型来表示各个时期的变化,选取制作较好的进行展示。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绘图,逐步的示范讲解有丝分裂各个阶段的变化,尤其要注意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同时配合使用染色体模型来表示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如:间期时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变化并用函数图象表示出。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各时期特点,可以借鉴一些顺口溜。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联系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认为上这堂课时,通过联系生活举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将模拟实验引入课堂,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模拟实验法。这种探究学习、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3)本节内容抽象,难懂,我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连续性。黑板绘图和染色体模型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转瞬即逝的缺点,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改进不足之处

(1)这节内容较多,教师要做好时间上安排,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对模拟实验方案的讨论可适当安排在课前预习阶段。

(2)教学过程中有太多的学生探究、观察、思考归纳等活动内容,时间较难把握。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8

物质分类说课稿

物质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分类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分类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分门别类也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奠定了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做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的思想并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分类的知识打下基础,并引导学生发现和倡导生活中的化学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并了解物质分类的多样性,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快乐找朋友”和“制作化学树”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让其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从而掌握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并掌握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对分类法的理解及其应用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活动,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总共有六个环节。

环节一:“三维导航”

设计图片展示,通过关注学生身边与化学有关的熟悉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让学生感知分类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传递新课标要求体现的生活中有化学的信息。

环节二:“生活中的化学”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的例子,有何意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分类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使学生认识到分类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学生的互动中渗透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得出结论,从而完成生活中的化学这个环节的内容教学。

环节三:“从生活到化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分类的含义,我设计了“快乐找朋友”探究学习活动。创设“物以类聚”的意境,让学生像找朋友一样地分类物质,体验生活化学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人性化。将生活实例与化学学习衔接起来,实现知识的发散迁移,激起学生再深入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接着,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上台汇报他们所探究出的学习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分类的含义,得出结论并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从而实现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环节四:“分类指挥棒——分类方法”

通过提问学生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探讨发现知识,形成“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整合知识的能力。继而进行师生交流并总结出两种分类法的定义:交叉分类法是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在自主阅读时产生的疑惑,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新课标所注重的科学性理念。

环节五:“分类方法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设计了“制作化学树”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对所给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填写到卡片合适的位置,再观察分析讨论卡片上的图形,得出图形特点,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填错的地方。让学生在制作化学树的过程中体验物质分类法对学习化学的帮助作用,感受化学学习中 “由此及彼”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师生交流,共同归纳梳理出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特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意义建构,实现思维上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和感悟,从而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六:“每学有获”

留出五分钟的时间用以课堂教学的总结及课外的延伸,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收获,通过自我总结的方式使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学以致用,做到每学有获,同时也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通过指点迷津,让学生及时解决其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提供一些实用网站等学习途径,让学生通过这些学习途径把课堂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感受“学无止境”的乐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又让学生学会笔记,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景生情”,有所感悟,温故而知新。

本节课我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交流感受体会、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9

第二节细胞分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六章细胞生命历程的细胞增殖之后,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规律。

个体发育中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而后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专门化,增加了细胞的种类,再则才有细胞的衰老凋亡和异常的癌变内容。因此该节内容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重点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环节——细胞分化,以及与细胞分化相对的细胞的全能性。而且这些内容都是和现代的生物发展前沿密切联系的,也是和生活社会相关联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干细胞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等” 新名称,同时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生活及科学中的问题,这些都是是教学中需要重点突破的。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对“细胞分化”、克隆羊的形成都有初步的认识,在本册书的第一二章对生命系统的层次和细胞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同时在第三章对细胞核的功能的探究实验中明确了细胞核的功能,也了解了核移植的操作。在第五章的一些实验探究中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此基础上,该节课中学生应该通过合作学习一起完成对“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的探究,从而获得对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探究方法的应用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STS的教育理念渗透在教材中,正是需要我们以此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中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持久力。

2、科学探究的一般模式方法:通过“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的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过程,从而有能力来探究其他问题。

3、问题教学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探究过程的同时,又能完成书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如何让探究中的难题得以突破,都可在适当环节通过老师的分层问题来达成。

4、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四、说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相关概念和特点等)

2、学会搜集资料、分享自己的观点 3、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发放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见附件1)

(二)、课堂:

1、科学探究“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小组协作科学探究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发现问题

资料分享1:白血病的发病率升高,危害大

先表扬各个小组的资料搜集工作,让小组自愿发言说说白血病的发病率

2、分析问题

资料分享2: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让学生对这些资料中的新名词提出疑问,若学生没有提出,可以老师作为好问者提出

造血干细胞

提出问题:1、正常人的血液是怎样的?2、造血干细胞是什么?和白细胞红细胞的关系怎样?3、白血病的血液有什么变化?

让有准备的其他学生帮助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达成则提示学生学习书本知识P119.完成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学习。

资料分享3: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细胞分裂与分化

问题4、白血病的治疗是该输入红细胞还是输入造血干细胞,为什么?

通过问题探讨的结论来完成板书。

分析细胞分化的稳定性、不可逆性。

动物细胞核的的全能性

问题

5、输入细胞的来源有要求吗?

6、输入他人的细胞会有什么要求?

7、你愿意捐献骨髓吗?

8、最好是要输入的自身原来好的细胞,可是哪里来?

9、如果没有脐带血,又怎样获得有自己正常遗传信息的造血干细胞?(着重讨论678,提示脐带血、克隆)

通过问题探讨的结论来完成板书。通过问题解决法明确

1、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核基因是相同的,而结构功能不同是因为基因有的休眠有的表达——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2、不同个体的同类细胞(造血干细胞)都会不同是因为本身的基因不同。

3、白血病患者现在的造血干细胞已经发生了癌变,基因不同了。所以要自体细胞移植必须选用以前的没病变的细胞——如脐带血。

4、克隆的内容适当补充知识。5、肯定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

3、提出假设

形成白血病可行的治疗方案,学生讨论后汇报,记录在记录表上。

肯定学生成就,同时进一步提出可能的质疑:假设是否一定可行?

4、实验验证

如何在人体展开实验?如果不能,该怎样操作?

亲缘关系近的哺乳动物实验,小鼠。

5、修正完善

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再按照这个思路来完善。

2、学以致用:

案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细胞呈镰刀型,从而运输氧气能力低。该病患者在我国广东的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略),你分析下可以有哪些方法来治疗该疾病?

案例2、濒危植物红杉,(具体作用略)如何来保护呢?

提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实际应用。

通过案例2 完成植物细胞分化、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的教学。

更多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充分应用书本提供的资料。教师通过观察引导来协助探究,同时板书汇总相关知识。

3、小结

4、习题巩固

5、课后拓展:你能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帮助科学家探究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方法吗?

(可以写成论文、科学探究流程图等形式)

附件1

合作小组学习过程记录表第二节细胞分化

小组成员(标好序号,后面可用序号或简称):

预习:收集资料(可以用附件)

白血病发病率

白血病的病理原因

白血病的治疗

课堂探究过程

过程

问题

讨论结果

1、

甲:

乙:

小结汇总(也可以是疑问反馈)

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篇10

高中生物说课稿《细胞增殖》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

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推荐访问:细胞 物质 交换 最新细胞间物质交换(10篇) 最新细胞间的物质交换(10篇) 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方式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2023年度最新产品购销合同范本必备

最新产品购销合同范本第1篇供方:(以下简称甲方)需方:(以下简称乙方)经供需双方友好协商,就需方...

22023年正规借款合同范本集锦21篇

正规借款合同范本第1篇甲方(出借人):身份证号:乙方(借款人):身份证号:乙方拥有房产一套,该房产位...

3维修服务合同模板汇编8篇

维修服务合同模板第1篇甲方:地址:乙方:锡林浩特市云顶国际汽车俱乐部地址:锡林浩特市街号经甲乙双...

42023年度佣金合同范本热门2

佣金合同范本第1篇甲方:(公司)乙方:(中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乙...

52023年度学校共建协议书18篇(2023年)

学校共建协议书第1篇为了更好利用“黄花梨”这一谢塘知名特色农产品文化,通过开展农科教社团活动,将...

62023年房屋共同财产协议书12篇【完整版】

房屋共同财产协议书第1篇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依据《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现订立...

72023年工程服务合同范本汇编11篇

工程服务合同的范文第1篇_________(以下简称“客户”)与_________(以下简称“工程咨询单位”)经过双方...

82023年买卖电子合同必备12篇

买卖电子合同第1篇甲方:乙方:经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按照《民法典》就养殖场转...

9建筑脚手架合同必备(范文推荐)

建筑脚手架合同第1篇甲方(承租方):________________乙方(出租方):____________甲方为承建__________...

102023年度幼儿园采购合同汇编14篇

幼儿园采购合同第1篇甲方:乙方:甲方根据需要,向乙方购进床上用品一批,为确保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