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4-05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2023年度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13篇(全文)

| 来源:网友投稿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第1篇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13篇,供大家参考。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13篇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篇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2篇

自从跟随阅读地平线计划,走进儿童母语教育后,渐渐感受到儿童母语教育,不仅需要家教,更重要的是需要师教,这一重担就在于我们一线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是否到位。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要先读书,再自然而然的带着我们学生们读书,将人类源远流长的精华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寒假用心读了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南辕北辙;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或错误熟视无睹,甚至宠爱有加,那教师的教育还能起作用吗?又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人格长城”。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例如在我校,每年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等,的确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例如我班上的有个学生,生性懒散,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学习上更是“得过且过”。我也曾经为他的不努力而大动肝火,伤透脑筋。升入三年级时,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后第二名。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只要是背和记的内容,他就学得很吃力。但是我发现,他对数学却很感兴趣,每次数学测试都能得到很好的分数。随后,我耐心地引导他明白“人一己百,奋起直追”的道理,并且不时地在班级里表扬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同学们都十分羡慕他,而这个孩子也更是干劲十足。最后期末考试,他的各门成绩都及格了。他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也高兴。从这一事例上,我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平等”在师生之间所处的重要性,失去了“平等、沟通”,失去了“鼓励、表扬”,特别对于一些常常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努力。

二、积极做“理想智育”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作为教学在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比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上了网;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绝不亚于教师,甚至有些高年级学生知道的东西比有的教师还要多。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做到以前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不能单靠以往的“经验”来进行一如既往的教学。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智育”。

三、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我内心深感惭愧。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认为整天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自己只是激动一下,兴奋一刻,难过一阵,后悔一回……也没有付诸笔端,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现在想来,真为曾经流逝的岁月而感慨,真为逐渐模糊的记忆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3篇

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他说,只有阅读才能使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中有很多生动的实际事例,下面两个篇章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学会欣赏”,书中讲述的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发掘的故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从捡到的一本杂志里,发现一篇另他十分触动的文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在得知此事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手涂鸦大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教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但是,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只要我们学会发现,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自己的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欣赏是一种善良,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其实,欣赏不是施舍,不是恩赐,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自然流淌,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抚慰,都可能让欣赏者铭记终身,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如何看待外语与母语并重”, 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好母语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现在网络语言、世界级刊物的80%以上都用英语,不懂英语难以进入世界的主流。现在我国进入世界主流圈的人其实很一般,主要是他们懂英语,但我们喝多很优秀的任务因为不懂英语而无法将自己展示给世界。其实,语言教育的文化功能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是交际、交流的工具,也与语言体系合而为一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双语教学,重在运用,当然首先是熟练运用中文,掌握好我们的母语,在此基础上强化英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双语的语言训练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因材施教。阅读书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抄写单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单词;作文练习,学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而选择不同的内容。语言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才能习得。缺乏一定的情景,语言学习就很困难。因此,英语教师等要尽量设置双语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感受和运用语言。双语教学中,“说”的能力尤为重要,这是适应社会、发挥自己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别太在意学生语言结构的对与错,要鼓励他们多用双语进行交流、学习。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新教育》,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我们所提到的新教育,虽然有几年时间了,但它还处在实验阶段,这也只是一项教育实验,我觉得教育实验的目的,不是在于发明一种方法,教师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教儿童更多的东西。更确切地是要给儿童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如何在他所处的世界中从物质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练习这些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更好、更幸福、更有用的人。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4篇

《飘》是以美国南北内战为背景的一部爱情小说,堪称史诗级著作。小说信息量很大,包含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及老南方的庄园奴隶制度,让我们在感悟人生和爱情的时候对当时的美国也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

小说中女主角斯嘉丽的爱情故事被奉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曲折多变的情节,传奇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她性格上对人的感染。小说中女主角的性格概括起来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词形容:任性、自私、虚伪、狡诈、贪婪,当然还有坚强、独立、美丽、敢于创新、勇于追求、热情等积极方面。种种对她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到很多。

最著名的当然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这句话总的概括出女主的性格和小说的基调,勇敢乐观、积极向上。无数读者从这本小说、从斯嘉丽身上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她在事业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爱情上却坎坷曲折,在她的身边有一个她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男人,和一个爱她却无法得到她的心的男人,百转千回,最终当她意识到她对前者的爱只是虚幻,对后者才是真心的向往时却为时已晚,心爱的人还是离她远去,切合了小说的题目及主旨——“飘”(gone with the wind),一切随风而逝,但她还是以一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她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变化,勇敢的走出旧时代,迈向新时代。这也正是小说向我们揭示的主旨:战争之后,以往的社会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如果不积极适应社会变化,一味活在过去的记忆中,那么一阵风吹过之后,将什么也不会留下,正如过去的生活一样随风而逝。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5篇

这个假期在带孩子的闲暇之余,我又重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作为一位年轻教师以及年轻妈妈,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给我了很多启示,很多思考,强烈的共鸣让我爱不释手。

每次我拿起书,其实读得最多的就是第一章:理想的德育。书中写到,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有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德育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一个初中的班主任,我尤其感到德育的重要性,我非常赞同书中写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的交往中,在孩子们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现在的社会,我们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全家人宠溺的同时,这些子女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替别人着想,他们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矛盾,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冲突。还记得在处理一位内宿生因为宿舍违纪到达走读要求一事时,他的母亲和我谈到,他的孩子在小学时很听话,和同学们也相处得很融洽,怎么上到初中一下就改变了这么多。我在和她谈完初中孩子的变化之后,又提到,以前小学时,尽管也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但是孩子们都是早上7点到校,下午5点放学回家,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也主要是在上课和写作业,其实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是很少,不像现在住校了,同学们的吃、住、行都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对于这些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们,真的比较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冲突和矛盾,需要他们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在孩子与孩子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交流、学会相处。同时,我也非常重视班会课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从当班主任以来,我都充分利用好每一节班会课,在一些班级因为时间紧张在利用班会课学习时,我的班级依然热闹非凡、掌声不断,笑声四起,我希望在这些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他们学会做人、懂得感恩,能担当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理想的德育这一章中还提到:“学生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是啊!我们老师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对老师崇拜、信任的孩子,即使有的孩子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思维能力可能也不太敏捷,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甚至有个别学生行为习惯也令老师头疼,但因为他们是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伤害他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平等的沟通,尝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对话。教育需要宽容,教育需要等待,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其实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欣赏中,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积极成长的倾向,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现在想想,我们大多数老师在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时,或许总爱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老是想着如何减少孩子的缺点,因为缺点少了,优点自然越多。其实我们老师的思想也应该多改变,不是减少缺点,而是直接增加孩子的优点,因为优点多了,缺点自然就少了。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上,而不是缺陷上,多一些表扬和鼓励,从而更好的推动孩子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理想的劳技教育,也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书中提到:要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关键要在劳动实践中进行。“如果父亲没有教给儿子谋生的手段,那等于教他成为一个贼。”这是犹太民族倡导和帮助孩子自立的永恒的教义,这又何尝不给我们的教育以深深的启迪呢?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教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和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孩子适当的参加劳动的实践,使他们具有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人,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而如今班上还有部分孩子,每周都把积累一周的脏衣服带回家让父母帮自己洗;做值日时,怕脏怕累,磨磨蹭蹭,想逃避的孩子还大有人在;而每逢开学和放假时,总有一批同学因为自己不会整理行李物品,而让父母在宿舍张罗,自己站在走廊聊天、玩手机的更是屡见不鲜,这时我得为一些自己独自到校,自己整理床铺衣物的孩子们点赞,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而要改变目前绝大多数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状,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做起。

然而说到这,我又想起书中写到的这段话:一些老师把劳动作为对违纪同学的一种处罚措施,如罚扫教室或厕所等,这种处罚的方式带来的消极后果就是使学生把劳动看作一件丢人的事情。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畏惧劳动、逃避劳动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确实,自从看到这段话乎,在带新的班级时,我很慎重用劳动处罚的方式,也担心会出现朱永新教授所说的现象,确实一部分同学没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而如何更好的教育那些违纪的同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作法,而我最不希望用的就是一些体罚的方式,虽然有些方式可能一下就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坚信这样的方式是不深入学生的心灵的,带来的只是他们对老师的惧怕,短期内不再犯错,所以目前我还是以谈心说理,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里,发现他们更多的优点为主,虽然这样的方式会慢一些,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能更加有利,我也会继续学习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带班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我的带的班级更加优秀。

其实每次读《新教育之梦》,我都会有很多感受,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的还有非常多,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时间却不多,而我也坚信:“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出现在你的面前。”我也会努力以书中理想的优秀教师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6篇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
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
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
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
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
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
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7篇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8篇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起初拿起书,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米色的封面上,一行一行灰色的大小不一、深浅有致的文字环绕着”新教育之梦“这一标题,一直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地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品读中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撼。《新教育之梦》并不是泛泛而谈大道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新教育之梦》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吸引我的, 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展现的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 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 但是阅读此书我们都会从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理想的师生关系、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这么多理想中的教育,难道就只能成为理想?年少时,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的梦想,而且梦想纯真,比如曾决心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追求作者笔下的浪漫爱情,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后来,我们的梦想一点一点地实现了,如今我们早已踏上了工作岗位,自己在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上也已经工作了二十余年,年轻气盛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地消磨退尽,自己也已经成为芸芸众生里,那种注重现实,不赶浮想联翩的人了!然而我常想:我们终日忙碌的可有价值?价值有多大?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是什么?用心就是”爱“,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爱身边的每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我们都应该选择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学生、对同伴等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朱永新教授凭着对教育的至爱和理解,利用自己游学讲学、出访考察的机会,以教师、教育研究者专业的眼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向我们讲述了教师可以和学生这样靠近;在《理想的课堂》中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气息;在《理想的教师》中借各位教师的美文向我们阐述着理想的教师就是一个胸怀理想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理想之所以不是空想或幻想,就在于它是有根据的,它是合理的。认真阅读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受益匪浅,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将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对于我们所有年轻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朱永新教授的真诚规劝,更是他的殷切期望。从书中,我读出了朱永新教授成功的秘诀——不要羡慕别人,不要感叹时运,要做起来,要不停地做下去,哪怕不顺,哪怕艰难。育人就得从不断育己开始。在不断成就自己的同时去成就孩子,这该是做老师的真正幸福。做老师的就是用无私的”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灵,让光和热不断传递,这才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告诫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遣。

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师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全部的爱,去摸索,去关注,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业!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用成功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孩子发现成功的学习方法不断创新,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

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让我们欣赏”阳光下最璀璨的事业“的任重道远与魅力;让我们在征服崇高与屈服”浮躁“之间选择;让我们的思想撞击出闪闪火花;让我们的”梦想“奔驰在广阔的原野。

我们很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一个开放的时代,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共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新教育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努力吧—— 高瞻远瞩,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精雕细刻,做一名有个性的教师;融会贯通,做一名有思考的教师;殚精竭虑,做一个会呵护的教师;同舟共济,做一名会协作的教师;精益求精,做一名会学习的教师!努力吧,有梦就有理想,有理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有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梦圆未来时分,教育异彩纷呈!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9篇

起初拿起《新教育之梦》一书是为了完成写读后感的任务,但拿起书的一刹那,便被它的封面吸引了,只见蓝色的封面上,一圈一圈白色的、小小的字“我心目中理想的德育,我心目中理想的智育,我心目中理想的体育,我心目中理想的美育……”一直围绕着作者的漫画头像,螺旋形向外延伸、延伸……,似乎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在延伸。打开扉页,仔细的阅读目录,一条一条认真地看,“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在品读的过程中已记不得有多少次在心头产生了震动,也可以说是一种共鸣。《新教育之梦》一书并不像很多的教育类书籍一样泛泛而谈,大道理一堆,而是从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进行分析、阐述。朱永新教授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本书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见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视德育工作。而当今社会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让人担忧,有的孩子缺乏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所以现在青少年犯罪、自杀等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确,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在很多的学校,德育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说教的形式,缺少实践,这样的德育教育当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的。

在“理想的德育”中,朱永新教授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点“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中提到的内容。就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时,总是在一进门的大门墙壁上挂着“要爱你的妈妈”标语,而不是“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的解释是: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也能打下基础。书中还举例说了日本一所小学在进行同一德育内容时,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德育主题,主题内容由低到高。这也提醒我们今后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也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小、中、大班可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而同一教育内容在小、中、大班也应有不同的程度。我们幼儿园的道德教育也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性的目标体系。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0篇

对于朱永新,曾在网站上看到过某位老师的文章中所提到过,隐约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而对于他的文章则从未看过。上次学校特为我们订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带着对他的好奇,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真可谓收益颇多、感慨颇多。

对于有关教育类的书,我看的不多,应该说是很少,因为这类书通常是很抽象、纯理论的,看起来很乏味,让人想睡觉。但这本书则大不相同,书中所写的纯粹是朱老师根据教育现状而谈到的他所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加理想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父母,非常实际、实在。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一些感受。

关于德育,朱老师定位其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我非常赞同。书中讲到,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长城’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

我们幼儿园的德育基本上是通过晨间谈话、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晨间谈话时,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故事来感染孩子,表面上效果不错,但实质上则不然。在学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孝敬长辈,幼儿都会说,但实际生活中呢?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宠爱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接送,父母工作很忙所以这接送工作大都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每天放学,孩子们要拿好自己的衣物,换好鞋子回家,我经常看见一些爷爷奶奶在吃力地为孩子换鞋子,而坐在椅子上的孩子还在东摇西摆。小班的孩子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有些中、大班的孩子也是如此,甚至,我还看到过一个孩子出手打奶奶。可见我们的德育效果如何,至少在孝敬教育这一块是失败的。

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引导孩子要爱祖国、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有时候讲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感到可笑。正像朱老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比如我在网上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消息,如某地区的一公交车上,扒手偷东西,一女学生及时指出,却遭到扒手的斥骂甚至殴打,而车上其他人却如同没看见一样,更可气的是那被偷的人非但没有感谢那位女生,而是转过头来对那位女生说“其实我身上没带钱包,哪怕偷。”看到这样的事例,谁还会去学那位女生呢?

再比如,在某所成人高校中,有位女学员的男朋友在大白天冲进教室当着在场所有学员的面将其女友砍死,而在场的学员包括任课教师居然没有人出来阻止,直到人被砍死、凶手离去,才有人报警。还有某地区几位公安人员在大街上勇斗歹徒,结果有一位公安人员大腿动脉被割断躺在大街上奄奄一息,尽管行人很多,但谁也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结果那位公安人员终因失血过多而英勇献身。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要列举出来也不少,可见我们现在的人的道德处于何种水平。在如何进行德育方面,我觉得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榜样。

关于教育方面,我还只是一个新手,因此,在此,我也不多说什么了,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点想法。总之,朱老师所提出的这些,我觉得正是我们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正是我们一代代老师所为之奋斗而想实现的理想,我将以此为奋斗方向,并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工作。只要我们朝着这个理想而不懈地努力,相信这个新教育之梦一定会实现。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1篇

今天,我校举办了新教育推进活动。胡校长对我校的新教育做了介绍。王改梅老师和杜慧琳老师分别做了精彩的晨诵和绘本公开课。课后,我校老师积极研讨,探究教法。教研室的领导对晨诵和绘本也给出明确的指示,并解答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为我们明天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受益匪浅,相信在领导的指引下,榜样的带动下,老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新教育之路定会开满鲜花,芳香四溢。

我惜书,书亦懂我。我爱书,书亦香我,无需其他,彼此之间的会心一笑,便已是一个静谧而富足的世界。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学生还有我们老师。“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成为一种习惯,在读书中幸福生活”新教育下,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去读书。提到新教育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伟大的教育大师-——朱永新。

最初知道朱永新这个名字,是在一次例会上王校长提及时的眉飞色舞,从此,我记住了朱永新这个名字。随着新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将《新教育》作为我校教师的必读书目之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朱永新教授对梦想的痴狂、执着、追求,使我非常钦佩他。朱永新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具备诗人的品格”我说,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敢做梦、又敢付诸于实践的追梦人。梦想是一种动力,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有梦才会那一点不安分的冲动,有那份无悔的坚守。

朱永新教授的坚守让新教育遍地开花,芬芳四溢,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广大的一线教师已经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力拼搏,将相同的理想与信念传播开来,坚定地迈向了同一个方向,越走越远,不断接近新教育的明天。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让怀揣梦想,不服输的我们又多了一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或许这就是新教育的魅力吧。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2篇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着《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着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第13篇

《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

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之梦 教育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13篇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推荐13篇) 《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工程造价专业心得体会集锦1【完整版】

工程造价专业心得体会第1篇五天的培训过程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工程造价在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

2课后心得体会24篇(全文完整)

课后心得体会第1篇每当想起人力资源管理课,想起萨老师,这“想”已然成为“回忆”,心的声音总是依依...

32023年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第1篇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

4捡垃圾心得体会19篇

捡垃圾心得体会第1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我感到很兴奋,以前的我总是为没...

5职业生涯心得体会7篇

职业生涯心得体会第1篇去年选课的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文科学院的学生必须要修工程、创新等和我们...

6初中军训心得体会14篇

初中军训的心得体会第1篇我们在这个星期到少年军校总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军人生活,学习解放军叔叔不怕...

7实干担当心得体会8篇

实干担当心得体会第1篇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崇...

82023年度护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本汇编9篇(完整文档)

护理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首先,感谢院领导、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培养以及各位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让...

92023年魏书生班级管理心得体会23篇【完整版】

魏书生班级管理心得体会第1篇魏书生的管理艺术我深受启发,对于当班主任的我,受益匪浅。当班主任都有...

10风险防范心得体会6篇(完整)

风险防范心得体会第10月13日,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团委和各学院联合举办的“防范电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