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4-03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城市的魅力在于公共资源的共享

| 来源:网友投稿

主题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二,从形式上来说,对形式语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用了很多装饰语言,同时也包含许多传统的元素,比如工笔重彩、写意、装饰画的技法等等。这些作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意义,那就是它出现在公共场所里,为后来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做了铺垫。其中很有名的作品是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的赞歌》,裸女形象的出现引起了争议,后来还被遮盖了很长时间。从学院的角度来说,对公共艺术的介入是比较早的,有许多实践,因此这本刊物对公共艺术也有非常大的兴趣。

《装饰》对公共艺术的关注,还体现在对“公共性”的讨论上。2008年,我们做了关于“现代性”的专题,后来又做了“公共性”的专题,之后还做过“公共艺术”的专题。每个专题的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这一讨论的背景在于:公共性其实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支撑,没有公共性支撑的现代性是不成立的。我们过去谈现代化,较为表面。我们从小是听着“四个现代化”的口号长大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过去认为现代化是个技术问题,现代化只涉及科学技术领域,与人文没有关系。我们这代人都深受其影响,有很深的烙印。但是当我们的实践和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开始反思。现代化不能这么简单地去理解,这样会使我们离现代化越来越远,所以我们从现代性开始入手,最后发现现代性里面的公共性是个基础和支撑。

如果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您所关注的公共性问题在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是否会有体现?而我国的城市空间设计是否存在公共性问题?方晓风:中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空间传统。最近国务院发了一个通知,要搞街区制,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各种声音,非常热闹。这件事为什么会变成这么敏感的话题呢?2006年,我曾撰写过《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危机》一文,当时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有很多地产商提出“造城”的口号。比如“万科新城”、“泰晤士小镇”等等。地产商的用意在于开发一个完整的区域。这一口号的提出吸引了很多人,因为通过购房可以买到一个完整配套的环境。对于这一做法,我当年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一做法从局部看起来是好的,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整个城市不利。我从小就是在单位新村里长大的。这样的空间,问题在于大包大揽,容易形成一种人群的分离。因为单位新村里住的人群组成非常单一,很容易形成一种单位文化。这些问题初期是看不出来的。我父母那一代,既在这个单位工作,又在这个单位生活,一点问题没有。但等到我长大了,问题就出现了,父母退休了,我又不在这里工作,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呢?而在这个单位上班的人,想住得近一些,却没有房子。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一开始不会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它比一般的生活区方便,有浴室、食堂、电影院、图书室等等。但后来发现光这点好处不足以留住人。一个好的城市,需要一种机制去适应人的流动,过分地划分,就会限制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城市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它的共享。

柯布西耶在设计马赛公寓的时候,将他对于住宅与公共居住问题的研究写成了《光辉城市》一书。从建筑史上看,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但现实中真正实现的也就只有马赛公寓。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这一项目进行评论。马赛公寓是一栋居住了300户家庭的居民楼。300户家庭在欧洲相当于一个小镇的规模。也就是说一个小镇在一栋高层建筑里全部解决了。一栋十几层的高层建筑,长一二百米,顶上是操场、屋顶花园和活动场地。底层架空,要保证城市空间里人的自由流动。七楼和八楼是所有公共空间的部分,幼儿园、商店、洗衣房、面包房等生活日常需要都在那里,做到就近照顾。实际上这栋楼把人与人之间平面的关系垂直起来了。这些概念听起来都很美好,但我们很清楚,这个模式只有一个,没有人去模仿它,因为其中的问题太多,例如,入驻其中的面包房市场很小,只能面对300个家庭,并且这300个家庭还不一定百分之百光顾,这样的面包房早晚要倒闭的。如果这个面包房在底楼,那么在地理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人群就远远超出这一范围。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史里的一批建筑师同样是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存在一种僵硬的分配的思想。然而理想是一回事,实践证明其是不可取的。用一种反城市的方式做城市规划是有问题的。所以对公共性的认知,人类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局部利益的私有化。一个人住在庄园里,似乎挺美好的,但要知道一个人要维护一个庄园的运行,所需付出的基础成本是非常高的。前一阵子,网络上流传一条“民国女神”的微信。有人在上海城隍庙发现了一本老相册,里面有一位女性从小到老一生的照片。人们看到她解放前的穿着打扮,很时尚,很摩登,还有在游泳池的泳装照片,于是就想象,这个人一定是位千金小姐。后来真相大白,其实她并不是什么千金小姐,只是普通有产者的后代。游泳池就是上海工部局的公共泳池,在解放前是向公众开放的。这个例子就是公共性的典型体现,公共生活极大地降低了人们享用一些设施的基础成本。

艺术与政治经济相比,通常都被认为是次要的。您认为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方晓风:艺术与政治经济比,看起来似乎不那么重要,其实恰恰相反,艺术的作用非常大。艺术的力量在于可以把一些问题用一种直入人心的方式呈现出来。公共艺术有几个功能是其他手段难以代替的。首先,公共艺术可以投石问路。它就如同化学试剂。一杯水的成分是什么或许你看不出来,但是可以向其中滴几滴试剂,水的颜色就会变红、变蓝,你就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共艺术就有类似的作用,将它放在公共空间中能对主流民意有一个测试,有时甚至比做民意调查更有效。第二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现在公共艺术受到重视的原因,就是公共艺术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也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介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带来很大的改变。有一些经典的案例,比如美国艺术家凯蒂·张的作品《在我死之前……》(Before I Die),也是第一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提名作品,她用写黑板报的形式提出一个问题——“当你要死的时候你最想做的是什么?”,让社区居民在黑板上自由填写。这种形式成本很低,但参与度很高。如果你一本正经地巡回宣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效果会很差,而且代价还可能很高。公共艺术看似轻描淡写,倒反而让你参与到一个严肃的话题中来,并且在这个形式中我们可以彼此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这在别的形式中也是很难做到。同时人们还是自愿的。人们一开始可能是观望,后来慢慢加入进去,这会带来让人惊讶的效果,所以公共艺术有很多很奇妙的作用。

艺术,关注的是形式与审美,但公共艺术强调的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审美,有些公共艺术甚至没有视觉形象。纽约的一位艺术家兼发型设计师Mark就坚持给遇到的每一位流浪汉免费理发,给流浪汉理发事实上是带给流浪汉尊严。这个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很多流浪汉最后不流浪了,回家去了。这已经不是一个视觉形式的问题了,它改变了很多人,对社会产生了影响。即使有收容制度,都拯救不了这些人,但公共艺术用其独特的实践方式打动了那些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艺术的力量,艺术的力量是很大的。这种力量来自于艺术家本身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为流浪汉理发,虽然很简单,但有很多人想不到这样做。这样一个行动中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对于流浪汉的尊重。流浪汉和我是一样的,我要理发,他也需要理发,艺术家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流浪汉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就被激活了,否则他们就会活在一个失败的心理阴影下,其精神力量也将萎缩,没有振作的可能性。

您刚才从社会学的角度谈了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的作用。那么如果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公共艺术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是否有可能解决您先前谈到的城市空间设计的公共性问题?方晓风:这个问题,我之前在朋友群里讨论过,主要是针对道路问题的。我们在规划时对道路有一个误区,总把它作为分割地块的工具。路一划分,一个小区正好占一个格子,围墙一建,结束了。所以路变成了分割的工具,变成了交通的通道、走廊。但后来我们发现有很多城市的大部分马路都是不能步行的。上海还算不错,还有几条路是可以走走的。在北京,找不到几条路可以步行的。道路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的、亲和的东西不见了。在传统的城市里,路既是分割的工具,又是公共空间,还是一个黏合的空间。路是把不同人黏合在一起的东西,不能光看到它分割空间的功能。虽然空间被分割了,但是人能在这里黏合,这多么完美。一些城市的政府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局部的改造,比如上海古北的黄金城道步行街项目就做得不错——把路当成黏合剂,两个楼盘之间的一条路变为了步行街。同时还为这条路做了较好的景观设计,也有商业植入,现在这条路极具活力。又比如纽约的“纽约市空中步道公园”(NYC High Line Park&Art),本来是一条废弃的路,通过一个公园化的改造之后,活力四射。还有波士顿的“Big Dig”项目。原来是高架路,后来把高架所占领的空间全部拆掉,变成了长十几公里的绿地和公园,而所有快速通道都埋到地下走隧道,地面上则是慢速路。我前一阵专门去看了这个项目,场地里面也和我们做市政项目一样,立了一块碑,上面有一段话令我很感动。那段话写道:“波士顿政府致力于把波士顿建成一个可行走的城市。”那么“可行走”的价值在哪里呢?人只有在可行走的状态下才有交流,才有黏合。都在汽车里,怎么交流?人的行为方式就决定了可能性的存在。而公共艺术就是一种空间的黏合剂。公共艺术的价值绝不是简单的好玩、好看或者奇怪,吸引眼球。公共空间本身是一个平台,公共艺术是优化这一平台的手段。

您认为媒体在推动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方晓风:公共艺术最近这十几年的发展,和之前的几十年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变化点就在于传播。比如我刚才举的“为流浪汉理发”的例子。这个事件本身规模很小,并且没有太多视觉的呈现,因此几乎是不可见的。但这个故事是通过互联网,注意不是通过正规媒体,而是通过自媒体——facebook、twitter等新的手段来传播的。其速度和有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估计的。中国约有几十万人知道,在国外可能有几百万人知道。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化,公共性的界定发生了变化。实际上通过这件作品,界定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在界定一个话题。我们应该如何平等地帮助另外一个人。这个话题在媒介的刺激下,就变成了一个公共性的话题了,所以传播在公共艺术中非常重要。公共艺术本身一定要讲传播,公共空间本身就有传播的属性,公共艺术的很多价值都来源于传播,没有传播,它的价值就不好判断了。现代的传播手段与传统的不同,而现代传播本身就如同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为什么呢,你只有赞同了,你才会转发,转发其实已经表明了态度。所以这个时代很有意思,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可能性。我们的杂志也很关注这个问题。

作为刊物,定位各有不同。我们杂志的着重点在于提供一些更理论化的、更有深度的思考,不是很着急地马上要下结论。我们希望对历史的脉络有梳理,对国内国外的各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环节能够了解得更为清楚。我们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这些。因为一条微博或是facebook上的东西,只能呈现一些表面现象,但很多表面现象背后也存在很多陷阱。现在有一种现象叫快闪,快闪如果没有媒介的话,这种效应将非常低。快闪一次成本是很高的,如果不借助传播手段的话,也会出现问题。快闪后来也出问题了,变成一种软广告了,背后有资金的推动。公共艺术在这方面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如果做一种深度的剖析和解读,对公众是有好处的,能够提高大家的辨别力。公共艺术的辨别和传统艺术有所不同,传统艺术看技法,看形式感强不强。公共艺术的评价方式不是这样的。有的人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懵,因为公共艺术似乎无法放入过去的固定的框架中,因此就会觉得很迷茫,甚至排斥。我们媒体可以做一些工作,减轻大家的抗药性。当你理解它的时候就容易认可它,价值判断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推荐访问:魅力 公共资源 共享 城市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木偶奇遇记读书感悟心得【五篇】

《木偶奇遇记》与但丁的《神曲》及薄伽丘的《十日谈》一样,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木偶奇...

2二年级读书心得丑小鸭【五篇】(全文完整)

《丑小鸭》该童话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传式作品,讲述了一只一出生就被人们嘲弄和歧视的丑小鸭,在经历...

32023年司马迁史记读书心得【五篇】(全文)

《史记》是由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被...

4格列佛游记个人读书心得【五篇】(完整)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7世纪著名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不仅仅在形象塑造...

52023年高尔基童年读书心得_高尔基童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推荐)

《童年》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

6共青团高一入团申请书800字【五篇】【优秀范文】

共青团有着非常悠久和光荣的历史,是我们青年人值得加入的优秀组织,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入团...

7入团申请书高一800字【五篇】(范文推荐)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就对共青团充满着向往,现在我已经高一了,在此,我向组织递...

82023年度教师个人入党申请书万能版大全(精选文档)

为一名教师,对自己还是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在工作和思想方面,都应该要保持优良。那么关于2021年教...

92023年度《狼王梦》读书心得与感悟范本

《狼王梦》以日曲卡雪山山麓为背景,描写了母狼紫岚、幼狼和诸多动物之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经历。大...

102023年度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与感悟范本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不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