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4-05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教学反思 >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篇,供大家参考。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篇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
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
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于是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大学林”的号召,组织开展了大型植树活动。

3月4日下午我们每个人带着小红帽,站在操场上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把绿地送给大地。”因为绿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这个阳关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执行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任务——植树。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的大队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脑袋里在思考着植树的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见窗外逐渐由城市变成宁静朴素的小山村。不一会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各位同学下车。”下车后我们步行了一段路程,来到了植树的地点,这里简直就是就焕然一新,空气也新鲜了许多,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看到属于我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各位同学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老师发放工具。我和另外的两个女同学组成了一组,我们这组领了两个铁铲和三棵树。我们先把树苗搬到我们我们要种的地方,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开始动手挖的挖,锄的锄,铲的铲,干的热火朝天,等我们挖的差不多,我们就把树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们的坑够不够大、够不够深,如果不够,就继续挖,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把树苗放进去,扶正,盖上泥土,然后再给生机勃勃的树苗浇浇就可以了。最后我去打了一桶水,给刚种好的树苗浇上水。整个植树的过程就完了,我们一组看着自己刚刚种好的小树,心里不要提有多高兴。我们分别看看自己的手上、脚上都沾上了泥土,心里想着为城市增添一点绿可真不容易啊!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参加植树活动就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植树的队伍中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的需要、也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作为山城重庆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容推卸,而要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只要千千万万人参与进来,在微博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在微小的绿叶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绿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续绿色,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双手托起一片绿色的明天,托起我们美好的未来!

天空,已有蔚蓝色变成白色;
河流,已由清澈明净变成发黑发臭的污水;
森林,因为人们不保护,已有郁郁葱葱慢慢变为一片荒芜。我们应当让秃岭变青山,让沙漠变绿洲。所以在今后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种下一棵小树,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点色彩。

此时我心里满是快乐与轻松,很快一颗颗树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扬的的姿态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块立足之地。此后,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

本次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最后圆满成功的结束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植树活动是我们认真履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六个一”以及“绿化长江行动”的责任,也是为建设“森林重庆”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植树为了环保,为了保护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树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这几个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畅,每个人的面上还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心里想着:我们的家园太需要绿了,绿色的种子需要大家来播种,种一棵树,植一丛草,在一盆花………让我们用爱创造绿色的世界吧!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懂得了科学种树的方法以及树木养护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我的责任感。

这次“大学林”植树活动,让我知道了,世界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绿色,缺少绿色。我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多植树,多爱护树,建立植树日,植树周。让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国家,绿色的世界。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2篇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3篇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进行以下梳理,以期进行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回答:“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4。”“数字4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4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 )米;
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 )条石灰线;
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中建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基础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避免学生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4篇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清晨的小草挂着露珠,晶莹剔透。晨光照耀下的大树,吐露嫩芽,郁郁葱葱。

一大半的人认为只有在植树节才要保护树林和树木,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我们不能只在植树节保护树林和树木,应该无时不刻的保护着树林和树木。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在我们单位组织我们去明阳天下植树基地参加他们举行的大型义务植树活动。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种下希望和快乐,希看它会迎着东风茁壮成长,当夏天到来的时候,可以郁郁葱葱地为我们遮挡阳光,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可以给我们送来秋天的气味;
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热和。

此次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环保意识,经过自己亲手栽种树苗的过程让我们加强了环保观念,与同事们一起植树更进步了我们沟通,与同事们一起合作更加强了团队凝聚力,领悟团结就是气力的真谛。此次活动也很好的与各部门进行了交流,大家互相取经,取长补短。为同事之间的友谊打下了基础。在植树过程中更发扬了吃苦刻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社会比如土壤,生命如同种子,需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来浇灌,最后才长成参天大树,种下的是希看,收获的是一片葱郁。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带着这份感恩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做完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挖坑、种树、浇水,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感的喜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我们的期看。眼前这棵幼苗,我们用我们爱心作成长的水分,用我们的爱心作为成长的营养成份,日复一日的盼它早日茁壮成长,成为大树,为我们共同的家增添一份绿意,为美化环境增添一份小小的气力。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5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习的要求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6篇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智慧教室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软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发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软件中的抢答、挑人、IRS反馈系统、图片无限复制等功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软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哪项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如抢答功能等。

1、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不能为“智慧”而“智慧”,要让“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师”,让智慧教师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暂时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而已,触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希望能离“智慧”近一点。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7篇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8篇

小学教研活动总结在教研活动中,我校深入贯彻中心校的活动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把听课活动当成取长补短的大好学习机会,听课、评课的教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撰写一次教案,评课时,本着真诚帮助同事进步的态度,直言课堂中的不足,回校后及时改写第二次教案,特别是冯宝芹老师参加小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早早的就把一次教案写好,听课后,马上又把二次教案写好,上交教导处;随后张金枝老师、孔书玲老师、陈根花老师积极参加其它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并把在评课时听到的好的建议,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按照中心校的安排,在我校举行的教研活动是一年级的数学,而我校的数学教师是张国明老师,已五十七岁了,当大家听到教研科目时,都在议论纷纷:张老师这么大年级了,他愿不愿意讲呢?怎样跟张老师说呢?他会不会一口回绝呢?出人意料的是,张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后来和张老师商量怎样上这节课,张老师说,他年纪大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不上,还是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吧,张老师积极筹备这节课,写了长达_页的教案,在评课前,张老师首先带头说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以及这节课教后的成攻与不足之处,然后大家对这节课各抒己见,给张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宝贵意见,点评这节课以后,有个别老师问道,像这样的大班,学生又这么小,整堂课纪律这么好,张老师是如何管理班级工作呢?张老师和评课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随后中心小学杨鹏超教师又问道:“像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该不该读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争持不下,中心校史校长做出表示:把问题带回中心校研究,再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这种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怎能不让我们感动?像这样,我们又何愁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呢?

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校教师,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聚在一起的时候,总要聊一聊,自己去听的一节课怎么样,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总之,中心教研活动现在已扎根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她像春雨,似明灯,在她的滋润下,在她的照耀下,我校的教研之花将会越开越美,我校的教学质量也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9篇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通过紧张而激烈的工作,我们学校英语“课内比教学”活动已经终于圆满完成,作为其中的一员的我经历了三个周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回味无穷

听课和比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12堂英语课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呈现,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这十几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

在英语课堂上几位英语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创设语言情景教学。

每位英语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精彩的预热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学生们个个生龙活虎,各位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每位英语老师都在课前、课文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游戏、激励语等活动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

四、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

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学习。

五、发扬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通过听课,我发现每位同事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备课认真、课前准备充分;有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环节清晰;有的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让我在听课、讲课和评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以同事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同事的短处作为自己教学的警戒,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个活动搞得好,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策略和艺术。”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想到了“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由此可见,“课内比教学”活动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此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10篇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11篇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进行以下梳理,以期进行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回答:“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4。”“数字4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4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xx米;
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xx条石灰线;
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中建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基础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避免学生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第12篇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教学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篇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推荐12篇) 问题教学的心得体会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6篇(完整文档)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总结第1篇一、网络教研主题征集1、仪器的使用和管理。2、如何启发和指导学生在课后进...

2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4篇【优秀范文】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第1篇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谁,也不知道他在教育...

3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篇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

42023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热门1(完整文档)

一年级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从快乐无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许他们还未意识到自...

5语文考试总结与反思6篇

语文考试总结与反思第1篇不知不觉,这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一半。上个星期,我们进行了期末考试,通过与第...

62023年度幼儿园音乐教学总结汇编23篇

幼儿园音乐教学总结第1篇本学期在领导的关怀信任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担任了大班音乐教研组长职务...

72023年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结7篇【精选推荐】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结第1篇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

8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7篇(完整文档)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第1篇一、教材分析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9八年级英语上教学总结【优秀范文】

八年级英语上教学总结第1篇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四班的英语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

10教学技能训练总结10篇

教学技能训练总结第1篇在忙忙碌碌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1、组织学校的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