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4-05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述职报告 >

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文章汇编

| 来源:网友投稿

十八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

一、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表明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

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是制定路线政策的依据。报告是在对形势准确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制定的。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道路,纵观十年,国际社会风云突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繁荣,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挑战,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还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发展新阶段和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这是十八大报告制定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举措,周密做出工作部署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二、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灵魂,全面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开宗明义说明了大会主题,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主题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四个重大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况、达到什么目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与灵魂,是精神实质,旗帜关乎方向,关乎理想信念,是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保持一种奋进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主题点出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四句话。

三、对科学发展观做出新的定位,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以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年来,经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的时机已经成熟。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增写进党章,写入十八大政治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定位,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认识,报告进一步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意义,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这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在描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时,号召“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是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核心内容,因此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高度自觉、深入阐释的重大课题。

必须充分认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所开启的开放的理论境界和理论视野

毫无疑问,我们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来理解我们的发展,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视野来理解“中国特色”的含义,必须开辟国际视野、培育世界眼光。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我认为,这里的“中国特色”并非只具有限制的意义,并非限定我们只能解决中国独有的问题,而同时具有开放的意义,表明我们能够依托独特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样一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就使得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境界和视野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独善其身”的防御性姿态转向“兼济天下”的积极性姿态。这体现在多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强调在共同的全球化场域中,在共同的市场经济机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于应对人类共同的发展问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充分表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培育和践行人类共同追求的优秀价值方面具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必须在实践中培育、在理论上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根本上取决于两点: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如何能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方面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如何能够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文化进步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优势?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围绕着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建构市场经济体制来培育“自觉”和“自信”。当今深刻影响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机制是全球化的逻辑,最强有力的动力机制毫无疑问是市场经济机制和资本的逻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首先要面对的是两大现实。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体现为,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对全球化的逻辑保持清醒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既要对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分享全球化的机遇提供文化支撑力,又要对于保证中国和人类免受全球化风险和灾难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和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应当体现在:在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批判和抑制资本的逻辑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极后果;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励和保护市场机制运行所要求的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又要对资本和市场的逐利本性和价值冷漠加以有效的道德、价值约束、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

只有这种发展优势和价值优势在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上都扎实地培育起来,并且在理论上得以清晰地阐释,经济的健康发展、民生的持续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建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和提升、保持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等,才有了扎实的根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真正确立起来。

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战略高度就在于:要努力争取在共同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机制中赢得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硬实力优势;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竞争博弈中赢得文化价值优势、软实力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将在两个方面体现出世界意义,对人类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一是有助于解答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经历和经验教训,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艰难性,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的僵化,没有通过改革向市场经济开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提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是有助于解决如何行之有效地抵御全球化进程中的霸权主义,维护人类发展道路多样化的世界性难题。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解上经常存在线性决定论思维模式和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的结合:冷战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模式;全球化进程中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强权式推行等。它们共同的弊端在于:否认人类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十八大报告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模式在于突破历史发展的线性决定论的僵化模式:既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又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的发展。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道路、一种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积极收获全球化的成果,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

 

 

 

 


更加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要求出发,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布局、去实施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从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证上系统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更高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成为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的具体途径。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在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的同时,更加自信地走党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马克思总结世界工人运动的经验指出:“工人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朴素的工人阶级感情和愿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自觉的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无法依据这样的思想体系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只能限于一般的经济斗争。工人阶级要求得自身的社会解放,只有通过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行动才能实现。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着我国亿万人民的希冀和奋斗,承载着几代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在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今天,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科学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国工人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中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组织形式。党的特点在于先进性,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工会的特点在于鲜明的政治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为完成整个阶级的事业,就必须由党这个先锋队通过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来调动整个阶级的力量,而工会则根据自己的群众性特点来最广泛地组织起工人阶级群众,沿着党集中起来的工人阶级奋斗方向前进。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要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要求出发,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布局、去实施。引领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工运理论、方针、政策和经验的高度概括,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繁荣党的工运事业的根本遵循。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做到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确保工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为全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最可依靠、最可依赖的基本社会力量。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阶级,既因人数最多而成为社会的中坚,更因为工人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生相伴,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当代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最伟大动力。劳动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在我国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替代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从倡导劳动创造和创新发展来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必须坚定地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护职工群众的作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职工群众的头脑,使工人阶级做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以自身的伟大品质,影响全社会。经济建设是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的主战场。工会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新要求,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积极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依靠劳动推动发展、创造未来的理念,打牢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唱响“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主旋律,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积极满足职工群众提高综合素质的迫切愿望,加快推进工人阶级队伍的知识化进程,以工人阶级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从天津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来看,市委按照中央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确立了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天津各级工会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三为服务”理念,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市委对工会工作的要求,全市各级工会坚持以职工为本,时刻把职工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职工心连心共命运。积极推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真正赢得广大职工的拥护、信任和支持,让职工群众时刻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使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始终成为党最坚实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承担起、完成好党赋予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历史使命。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有力地统一了全党思想、凝聚了社会共识。近年来,各方面普遍反映,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作进一步提炼、概括,鲜明提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地方和行业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伴随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的不断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日益突出,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社会长远、稳定发展提供根本价值遵循,为制度设计、决策部署、法律制定提供最终价值依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苦曲折的探索,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鲜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更好回应人们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进一步坚定人们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是具体利益、观念观点之争,但折射出来的是价值观的分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调整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为国家战略,核心价值观之争日趋激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和说明中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与其他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本质属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这种本质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思想武器,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科学阐述中进行归纳概括,善于在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的对比中抓住最关键、最根本、最核心的精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社会实践是核心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基础,群众认同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鲜明的实践性和广泛的认同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特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合理的现实基础,才会被人们普遍接受。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推动社会理想的实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价值观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思想结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传统价值观念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在具体表述上也要尽可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展示出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应当具有人类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双重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首先要体现并保持其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也一定要将这种个性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自觉追求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一致性。从历史发展来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登上历史舞台,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我们既要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又不能把属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拱手让给西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它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社会发展模式赖以立足和演进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并用以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从而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灵魂统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随着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简洁、凝练地反映这个体系的本质,而不能离开这个体系另搞一套。当然,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的凝练和升华,而不是简单地一一对应。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作为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扎扎实实加以推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价值期盼,深入研究当前社会存在的价值共识和主要分歧,进一步明确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脚踏实地加以推进。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价值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蕴含着许多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方针原则,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追求,体现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探索和最新认知,其中许多已经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所接受。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把那些最富有时代精神、最富有实践特色、最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挖掘整理出来,使其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厚的理论根基。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要尊重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思想疑虑和困惑。要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要针对一些人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从理论上讲清楚价值观从来都是具体的、社会的,抽象的共同价值观是不存在的,完全移植西方的价值理念只会把社会主义中国搞乱。

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行业在方方面面共同推动下,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如北京提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上海提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解放军提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等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这既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民意的过程,也是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要鼓励不同城市、各行各业结合实际提炼自己的行业精神、城市精神,为最终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经验。要以适当方式组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进行讨论,吸引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整合多样化思想意识,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推荐访问:汇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讨 理论 报告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融资报告范本(全文完整)

融资报告范文第1篇__年是公司各项业务大发展的一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融资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2023年项目经理转正述职报告集锦3篇【优秀范文】

项目经理转正述职报告第1篇尊敬的`董事局各领导:大家好!转眼间一个月试用期已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

32023年开题报告综述4篇

开题报告综述第1篇一、本科毕业设计(XX)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功能...

42023年行政专员转正述职报告11篇

行政专员转正述职报告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本人xxx,于20xx年x月x日入职公司,在所办公室任人事专员...

52023年管理干部述职报告热门12篇(全文)

管理干部述职报告第1篇尊敬的领导:过去的一年,在--公司党委、总经理室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

6述职报告结尾范本10篇【优秀范文】

述职报告结尾范文第1篇尊敬的公司董事会:____年是新公司成立后开局的重要一年,经过公司全体员工齐心...

7公务车自查报告(完整)

公务车自查报告第1篇一、自查自纠情况经自查自纠,本单位无超编车、超标车、违规借车、换车等违规配备...

82023年度法制报告心得体会600字大全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仅要拥有优异的成绩,要想在法制社会中立足,还要学习法律知识。我们要为祖...

92023年财务会计述职报告,财务会计述职报告,(五篇)(精选文档)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对于我...

102023年五强型社区书记述职报告(6篇)【完整版】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对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