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4-05

当前位置: 网事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从饮茶文化流变看中华民族的融合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与传统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民俗礼仪等领域都有密切关系,其所特有的动态而多元的符号性,对中华文明的世代相承和传播,以及中华民族间的交往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茶文化结合了中原农耕文明以“和”为核心的礼仪精神,并不断吸收周边北方游牧民族、西南山区民族饮茶的养生药理功能,通过各民族间的不断交流和融合,饮茶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意义已消融入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之中。并且,随着饮茶之风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和普及,茶事活动也逐渐打破了上下层社会和南北地域之间的界限,逐渐走向更具世俗趣味的大众化。

【关键词】茶文化;符号性;中华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G951 【文献标识码】A

一、以茶为媒——中华茶文化的符号性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茶圣陆羽对茶的禅封。茶在被中国人发现和利用的那天起,就与人生百态联系在了一起。在人类学家克里福德·格尔茨看来,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在以他为代表的符号人类学理论中,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有关的生活知识和态度。而在中国,茶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至陶冶情操、美好生活”。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华茶文化构成了一个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系统,同时,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她在茶文化体系中的符号特性主要反映在两方面:首先,在诗歌、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茶艺表演中具有象征意义;其次,在人们情感交流过程、文化交往活动中具有表达功能。

在茶文化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据考证,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等地,历史上随着茶叶需求量的增长和种植技术的提高,产区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共有江南、华南、西南和江北四大产区,各地由于气候条件、茶树品种的差异,生产的茶叶也各具特色,如杭州龙井茶、安溪铁观音、太湖碧螺春、云南普洱茶等,茶叶品种不胜枚举,在这些美丽的茶名背后有不少动人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被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寄予了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各民族茶俗——中华文明的“活化石”

饮茶习俗作为一种生活意义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并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通过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汇合和升华,在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俗是集体活动的产物,是逐层累积的“活化石”,它既向人们展示历史活动的痕迹,又在不断传承中显示演进的活力。我国饮茶的形式和文化在地区间的差异很大,这和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民族融合都有密切关系。中原地区的汉族饮茶历史最为悠久,茶品茶具的种类繁多、泡茶技术也十分考究,而其中的核心部分,即茶礼、茶道主导着中华茶文化的历史走向,不仅传播到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日常饮茶生活当中,也吸收和借鉴了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形成了多层次、地域广泛的各民族茶俗。古代中国人最早将茶叶用来疗疾果腹,这枚“活化石”更被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如今在我国天气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藏、蒙、维吾尔等同胞喜饮黑砖茶,根据不同的当地条件加入油、奶、盐等佐料;地处于西南边寨的少数民族,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地带,日常中茶叶“药食同源”的原生态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地处广西北部的桂林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瑶、壮、侗、苗等族的群众普遍好饮油茶,茶与待客、婚礼、祭祀等民俗活动结合十分紧密。

虽然中国人使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直到唐朝时,饮茶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后来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成为重要的贸易和税贡物品,茶文化在唐时也基本确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源”与“流”的关系,一方面,古代中国与日韩等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会借助饮茶风尚的推广,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了当地;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也通过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的茶叶贸易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饮茶盖起于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北人饮之,殆在其后,外蕃有此物,尤为晚焉。……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居住在华夏周边西南、西北等地区、在当时被称为“戎”、“狄”、“番”等族群,由于地处高原或沙漠,气候寒冷干燥,常年食用肉奶和面食,果蔬很少,茶叶可以用来帮助消化解腻。其中,藏族与茶的关系更非同一般,自从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茶叶、提倡茶饮后,中原茶叶运销西藏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由于长期生活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茶叶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藏民通常一边吃青稞面做的糍粑,一边饮用酥油茶。而茶叶在蒙古语为“切”,是汉语的袭用。茶叶引进蒙古草原,大致在成吉思汗时代(即十三世纪),蒙古族常用“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来强调饮奶茶的重要性。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区分属民时,常用的范畴是“化内”和“化外”。所谓“化”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化的“教化”,凡是接受“教化”的就被认同是“天子”的臣民。饮茶作为中原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传播到边疆地区之后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这里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审美要求,使喝茶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藏区的酥油茶的配制是用锅煮砖茶,并加入酥油和盐巴。并且,茶叶所承载的一些象征、交流的符号功能也被包括藏族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继承了下来,由于当地不产茶,茶叶只能通过贸易运抵当地,茶叶是很贵重的礼物,在男婚女嫁、招待客人时发挥着重要的礼仪作用。

在中原地区,“化内之人”依据其社会地位,分化成“休闲品茶等级”和“以茶消劳等级”。由于自然条件对于饮食结构的限制以及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作为“化外之民”少数民族的饮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神农时代的“药食同源”,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风貌。例如,蒙古人在饮茶时常喜欢唱起优美抒情的民歌,这种欢歌笑语的场面与郑板桥所言“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一种纯朴自然的民族心态。云南白族的三道茶,以“一苦、二甜、三回甘”来借茶喻世,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而湘西土家族的擂茶(三生汤)和云南纳西族的龙虎斗(酒与茶)更注重的是养生保健的功能。而且,茶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茶不移木、植必生子”的纯洁、坚贞的特征,还被广泛运用于各民族在婚俗、祭祀等活动当中。

三、桂林地区饮茶文化的流变

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与槚之苦荼,不见于《诗》、《礼》。而王褒《僮约》云:武都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荼荈出巴蜀’;……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认为,在秦人入蜀前,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即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而茗饮之事,就始于战国中期的“蜀”地。宋代以前的茶品生产以团、饼茶为主,普遍流行的斗茶之风发展到后来,成为上层社会腐化的享乐文化,这更加速了当时社会的瓦解。同时,由于社会各阶层对茶叶需求的分化,适宜普通老百姓饮用的散茶开始出现。1391年,出身平民、积极倡导简朴生活方式的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命罢龙团凤饼,改制芽茶以供,此举推动了散茶生产的发展。由此可见,“罢团改散”虽然在当时是体恤茶农之举,意在提倡简朴之风而有助于王朝的巩固,但从饮茶方式变革的历史来看,此举还带来了茶具的简约化,也带来了茶叶产量和产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老百姓大都已能消费得起,喝茶的内容越来越具有世俗的趣味,这也为饮茶活动在各阶层之间界限的模糊,逐渐走向大众化、生活化提供了条件。

广西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从秦始皇修筑灵渠,设立桂林郡开始,茶饮之风便从桂林地区逐渐向整个八桂大地悄然传播开来。而自古以来,特殊地理位置让广西成为茶叶从云贵高原向平原地区传播的过渡地带,随着汉人与本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加上广西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的交界的气候环境,天气炎热、潮湿,茶叶的药理功能更容易作为一种生理需求,被大部分生活在山区里的少数族群所接受。特别在明以后,茶叶在贸易和消费中的地位逐渐提高,饮茶方式的变更推动了制茶技术的发展,茶类品种亦从绿茶发展出了红茶、黑茶、乌龙茶等丰富茶类,茶叶产区和茶业经济规模也空前地扩大,在广西的许多地方也开始种植茶叶,有不少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茶,如桂平西山茶、梧州六堡茶、凌云白毫茶等。其中,在桂林地区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流传着民谣:

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

家家有茶叶,叶叶茶飘香。

这首民谣描写的是当地特产——龙脊茶,它生长在海拔800米、日照短、湿度大的梯田上,据《中国茶学辞典》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龙脊茶是当时的二十八大名茶之一,被钦定为贡茶。由于远离中原地区,广西常被古代朝廷作为贬谪官员的流放之地,历史许多文人名士曾来过这里做地方官员,如唐代柳宗元、宋代李纲以及明代王阳明等。且不论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他们在任期间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推动教育上为广西做出了诸多贡献。虽然,现能找到的古代广西或桂林饮茶风貌的资料凤毛麟角,但从一些士大夫在这里的饮茶活动,或许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一些情况。例如,北宋被谪的李纲曾在粤西滞留的一年,在广西修仁县品尝当地茶后赋诗赞美之,诗中将广西“修仁茶”与宋代贡茶“北苑龙团”作对比,也反映了作者晚年郁郁不得志的一种无奈。桂林作为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文化遗址和人文资源亦十分丰富,同样沿着宋代“修仁茶”的历史轨迹,我们还可以从中找到古人在喝茶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分层特征。例如,在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记载着,那时生活在边远地带的广西修仁县“土人”,仍将当地出产的“修仁茶”用于祭祀和药用:

静江府修仁县(今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西)产茶,土人制为方銙,方二寸许而差厚,有“供神仙”三字者,上也,……“煮而饮之,其色惨黑,其味严重,能愈头风”。

不同于北方游牧民族将茶消脂解腻的功效用于日常饮食,生活于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的苗、瑶、侗、壮族同胞认为油茶能驱寒暖胃,祛风除湿。桂林地区的恭城、龙胜、兴安、资源、灌阳、全州、荔浦等地都有喝油茶的习俗,油茶制作在各县也不尽相同,但作料都大同小异,均以未经过精加工的粗茶叶、生姜、花生、葱蒜加油盐炒香后打制或熬制而成,其中灌阳以荤油茶闻名,用猪骨吊汤来煮油茶;地处广西最北部的全州冬天寒冷,这里的壮乡油茶制作最为简单,因放姜多也称姜茶;而恭城、资源等县油茶制作工序就复杂一些,需备一把小木棰,将茶叶捶打后在小生锅内熬煮,再用竹漏斗滤出茶汁。桂林地区的侗族人爱用酸菜送油茶,在农历九月十五走寨时也是边对歌边喝油茶;而瑶族人爱用油茶泡粥喝,正如那首民谣所道:

恭城奇特又土俗,爱拿油茶来泡粥。

油茶就像仙丹水,个个喝了喊舒服。

近十几年来,这种奇特又土俗的恭城油茶开始走出山寨,以其特有的诱人茶香吸引着城里人的胃口,和那从弥漫在街头巷尾空气中的油茶味和传统的“桂林米粉”一起融入了桂林人的饮食文化之中。如果说闹中取静、格调高雅的城市茶馆担负着在精神领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那么方桌小凳、随意简朴的桂林油茶店则将从山寨里走出来的民俗文化推而广之。现代茶文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的是一种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和、静、宜、真”理念,也使得这两个过程并行不悖地一同承载着中华茶文化所特有的顽强传统性格。如今,这里的油茶店、现代茶馆和青山秀水相映成趣,为人们营造着一种亲密相处、返璞归真的新时代桂林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著.中华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1.

[2][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52.

[3]王讯,苏赫巴鲁编著.蒙古族风俗志(上)[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21.

[3]王铭铭著.心与物游[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1.

[4][美]克里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5.

[5][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343.

[6]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他作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在靖康初为兵部侍郎,力主抗金,被谪。后宋高宗召为相,得以大展才略,又被黄潜善所沮,七十馀日而罢,在历史上曾有“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的美誉.

[7][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4.

銙:带钩。宋代的成品茶块,制成形,称茶 。

作者简介:卢露,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

推荐访问:流变 饮茶 看中 融合 民族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聘用合同范本大全19篇

聘用合同范本大全第1篇甲方(聘用单位):住所:乙方(受聘人):住所:身份证号码:甲、乙双方根据《中华...

2结婚纪念日感言大全12篇

结婚纪念日感言大全第1、每一年的结婚纪念日,我都会感谢你,给我这份节日的权利,给你带来幸福和感动...

32023年小学二年级作文评语8篇

小学二年级作文评语第1、朴实自然的童心体现在文中,使文章散发着清新活泼的气息。2、这篇文章以具体...

4小组评语大全10篇

小组评语大全第1篇该同学在实习期间一贯积极主动,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工作的要...

52023年度工厂岗位职责大全

工厂岗位职责大全第1篇保证生产工艺满足工厂内生产的正常运行。进行工艺改进,实施工艺规程及ODS的标...

62023年度对员工评语大全(2023年)

对员工评语大全第1 工作认真刻苦,服务态度非常好,使经理在xxx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工作积极,热情周...

7小学六年级评语大全17篇(全文完整)

小学六年级评语大全第1、这学期,你的胆子大了,声音亮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小手举得高了,这是多好的现...

82023年学生个人总结范本大全11篇(全文)

学生个人总结范文大全第1篇在思想方面,首先我端正了学习态度,认识到大学仍需付出极大的努力用功学习...

9保险承诺书范本大全(完整)

保险承诺书范文大全第1篇保险公司目标承诺书篇一:我是,请大家为我见证:作为团队的一名营销主管,我...

10小学生观后感作文23篇

小学生观后感作文第1篇一直以来,我对于漫威的电影都处在感官上的刺激阶段,对于它所要创造出来的宇宙...